陪伴自己的內在大家庭 -淺談「內在家庭系統」

2023-11-23

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廖俞榕心理師

餐桌上,大女兒因為不喜歡手黏黏的感覺,堅持要爸爸幫他處理他的漢堡,身為爸爸的我,開始有些煩躁,心裡想著「這麼簡單的事情,小一的孩子沒辦法自己處理嗎?」於是,堅持要他自己處理,不願妥協。
接著,女兒開始陷入慌亂無力,在爸爸堅持下,最後女兒開始大哭然後惡狠狠瞪著爸爸,「最討厭爸爸了...」此話一出,讓我一秒斷線!!!眼看,心裡的憤怒馬上就要衝出來,好想狠狠給他罵下去。還好,就在此時,一個冷靜的聲音出現「別要求太多麻~他只是個孩子!」,於是,心中的火暫時停歇,取而代之的,是狠狠瞪回去。
等到暴風雨結束,回到冷靜,開始陷入自我懷疑「是不是對他太嚴格?」,覺得自己有點殘忍,也有點捨不得哭花臉的女兒...

不曉得大家有這樣的經驗嗎?和身邊的人相處,有些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段,但是心裡好像萬馬奔騰,一下像是慈愛的爸爸,一下又變成冷酷無情的爸爸,生氣、困惑、自我懷疑...好多的情緒在內在翻騰。雖然表面上是兩個人的僵持,但其實更像是自己內在世界的戰爭,甚至覺得自己好像要失控。

很多時候,我覺得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大家庭,可能有不同的手足或角色,各自因應不同任務而生,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就像上述的親子戰爭中,有一個比較堅持的部分,像是個大哥哥的角色,希望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;當這位大哥哥不被重視,甚至被激怒時,心裡的獵犬就快要衝出來,好想要展現力量,告訴對方我們不是好欺負的;當然,獵犬不一定真的會衝出來,常常會有一個拉著他的聲音,或者像是滅火的角色,隨之出現,告訴自己要冷靜一些。最終,平息了原本一觸即發的怒火。

回應到我很喜歡的心理學取向「內在家庭系統」(IFS),便是在說明上述的內在運作歷程,我們的內在世界其實是個很複雜的系統,有許多不同的角色,陪伴著我們面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。在我接受「內在家庭系統」(IFS)的心理諮商過程中,心理諮商師陪伴著我,逐步和內在各個部分建立連結,感謝他們的辛勤工作,傾聽他們的苦衷於無力感,在此過程中,逐漸讓他們相信我已經長大了,足夠成為內在的主人,可以成熟調節內在的運作。最終,陪伴並療癒內在受傷的部分。對我來說,這是一趟神奇且充滿感動的自我旅程。

「內在家庭系統」(IFS)的概念,談到的是我們的內在系統主要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角色:

其一稱為「管理者」,主要在讓我們的生活維持穩定,例如我們時常告訴自己要努力工作、要與人為善、隨時維持掌控感等信念。

其二是「滅火員」,當我們陷入焦慮情境時,內在受傷的部分快要被啟動,這個角色便隨即出現,可能是過度理性、不斷打岔、瘋狂玩遊戲、陷入酒癮或其他各種成癮,甚至是傷害自己等。目的是要暫時性麻痺自己,避免碰觸傷痛。

最後一個角色是「流放者」,這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碰觸的部分,承載著過往經驗中累積的傷痛,若是內在世界像是一棟房子,有些時候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我們只能讓流放者留在家裡的小房間內,試圖用這種方式保護他,多麽害怕他再受到一丁點的傷害。

IFS心理諮商師教會我,在平日生活中,當內在不同角色或部分被觸發,可以自己做的兩個小練習,和大家分享:

練習一:回到內在主人的練習

當我們內在部分被觸發,常常是很焦慮不安的,這個時候,我們很需要回到內在的穩定,讓自己重新找回安全感。如果能夠找到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,並且運用熟悉且有支持性的感官經驗,我們就有機會慢慢穩定下來。例如透過深呼吸和吐氣的過程緩和情緒、喝杯咖啡感受到身心被照顧、聽喜歡的音樂讓自己平靜下來、看心愛的人事物照片或影片讓自己充滿幸福感等。

練習二:聽聽內在部分的聲音

當我們逐漸回到內在主人的狀態,我們可以開始留意剛剛被觸發的部分在我們的身體那一部分,或者可能在我們的身體周圍,像是可能覺得頭重重的、肚子悶悶的,或者覺得身體周圍有種被迷霧困住的感覺。只要願意帶著開放的心情,好好體會被觸發的身體感受,試著不是用腦袋理解他們,而是好好傾聽並與他們同在,便會開始聽見他們想要告訴我們的重要訊息。

其實我們的身體和內在系統相當有智慧,常常透過一些身體感受發出警訊,希望我們多照顧自己一點。我想,只要我們願意偶而停下來,花一點時間回到身心的平靜,好好陪伴身體的感受,我們可能就會發現這些善意提醒的聲音,再次找回身體的平衡。

同場加映:大叔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