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繪本「媽媽上班的時候會想我嗎?」-給孩子的溫柔安撫

2024-02-01

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群

「動作快喔,我們要出門了,媽媽等下要去上班要遲到了」
「媽媽可以不要去上班嗎?我好想你在多陪我一下」
「快點,媽媽要來不及了,媽媽當然要上班賺錢啊,我們才能買東西吃呀」
「可是我不想上學,我也不想要你去上班,我想要我們一起」

這樣的對話你熟悉嗎?也許每個職業媽媽每天早上都會面對這樣的情境,一方面要著急著準備出門,打點孩子上學,一方面也可能正在面臨孩子的抗拒跟阻礙,手忙腳亂之餘,心裡可能也會覺得很為難,如何安撫孩子讓自己可以順利出門呢?

與主要照顧者分離,往往會帶給孩子心靈上的焦慮與恐懼感,因為依附被暫時分離或剝奪的感覺,正是分離焦慮的感受,關於分離焦慮,其實是嬰兒到幼兒階段發展上很正常的階段,一般是在大約6~8個月時開始出現分離焦慮,嬰兒會與主要照顧者達成特定的重要依附關係,1歲到1歲半可能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,嬰兒會害怕主要照顧者離開會消失不見,隨著發展到3歲左右開始逐漸減緩,幼兒開始可以認知到,離開並不等於不見,媽媽還會回到身邊,因為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可以展開更多的探索。

作者金永鎮(김영진)以一天為時間軸,呈現出媽媽上班、孩子在學校各自做了些什麼又發生了哪些事,是一個關於母子親情、相互依賴,寫實動人的小故事,雖然寫實又平凡,然而透過故事的進展,我們可以陪伴孩子看到,在孩子見不到媽媽的時候,媽媽的一天發生了什麼,哪些事情會讓媽媽想起自己,同時,也豐富孩子對於獨立在學校的生活,又有可能發生哪些事情,有快樂的時候,也有冒險跟挑戰的時候,然而這些感受都可以存在心裡,等待相見的時候互相分享,強化在不相見的時刻,我們仍是相愛的,互相牽掛的,這樣的感受與關係細節,並不會因為生活的作息分開(上班/上學)而改變,反之,是可以存下許多故事與歷險,互相連結與分享。

親子共讀本書時,也可以依照實際生活的體驗,增加符合生活的實際體驗的細節,比如其他家庭成員的角色、或是其他可以實施的安撫細節(安撫物的轉移),幫助孩子想像跟擴展,生活中遇到思念媽媽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,也可以協助孩子在讀繪本時,聯想看看如果自己遇到某些情境想與媽媽分享時,可以一起共同想想如何面對這種心情,並且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持續性的愛,也能夠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與深化依附關係的品質。

面對與所愛之人分開,即使是成長成成人,也都會感受到不捨與思念,更不用說發展階段中的幼兒,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,就如同星星月亮般永恆的存在,在分開的每分每秒,可能也都會有思念、不安的感覺浮現;事實上,許多母親或父親,也會在離開孩子的時刻,感受到強烈情感的牽絆,擔心孩子過得不開心,擔心孩子遇到危險,這種心情其實也可能雙向的發生在親子之間,能夠分享與互相安撫這樣的牽掛與思念,更能固化彼此的信任與依戀,轉化成安心與踏實的安全感,讓孩子更有勇氣在被愛的感受下,勇於體驗更多的獨立與冒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