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,產後憂鬱了嗎?

2025-05-01

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江欣怡心理師

成為母親,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段充滿愛與喜悅的旅程,但對許多媽媽來說,產後的挑戰往往比預期的更加沉重。當媽媽們在產後經歷情緒低落、焦慮或強烈的疲憊感時,常會開始懷疑:「我是不是得了產後憂鬱?」

即使醫學上對「產後憂鬱症」有明確的診斷標準,但許多媽媽的困擾,並不一定符合這些條件。但她們可能是在適應母職的過程中感到無助與疲憊,或是在伴侶關係與家庭責任中壓力重重。這些困難雖然未被歸類為「疾病」,但她們的痛苦是真實存在的,也同樣需要被理解與支持。

情緒波動:成為更好的媽媽的學習過程

因此,無論是否符合產後憂鬱的醫學診斷,產後的情緒波動不是「小題大做」,更不是「不夠堅強」。這些產後的低落情緒,在說的是成為父母的過程中,有許多挑戰是超越過去所想像與能力所能應付,因此會感到不安、焦慮、惶恐、憂鬱等情緒,都是正常的。

這些情緒表現出來的,正是父母角色轉變時,個體在心智和情感上所需要的升級與學習。當我們成為父母,我們不僅學會照顧新生命,還需要調整過去的習慣、模式,並學會新的一些應對技巧。這樣的過程並非易事,但這也是每一位父母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。

  • 「情緒的波動」其實是在告訴我們,我們正處於一個學習的過程,每個階段的挑戰都需要我們學會更多的應對方式,而不單單是「堅強」就能解決的。
  • 這些情緒其實是內心需求的表達,而這些需求並不代表我們的無能或失敗,而是我們正在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,並且在這過程中,尋找適合的支持與幫助。

倘若,這是一場成為父母的學習與升級過程,可以學習與建構哪些能力,增進產後媽媽適應?這裡可以從幾個方向來思考:

產後媽媽可以做的事:為自己創造空間

如果你是產後的媽媽,這裡有幾個建議,幫助你在這段過渡期找到支撐和適應的力量:

1.情緒能力:允許自己脆弱

  • 生小孩後,你面臨著巨大的身心變化,從荷爾蒙波動到睡眠剝奪,再到身體疼痛,這些都會影響情緒。最重要的是,允許自己有情緒,無需假裝一切都好。
  • 記住:"不是我不夠堅強,而是產後的身心變化本來就很大。"情緒起伏是正常的。如果你覺得累了,就休息一下;如果覺得孤單了,就找人聊聊。你的狀態也很重要,別忽略自己。

2.情緒能力:為自己找到喘息空間

  • 產後的媽媽往往覺得自己被孩子"綁住",但適當的自我照顧並非自私,而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。你可以:
    • 找一段時間放鬆,哪怕只是10分鐘的深呼吸
    • 嘗試一些簡單的小樂趣,如喝杯喜歡的茶,或聽一首歌
    • 爭取伴侶或家人的協助,讓自己能夠"短暫離線"

3.人際能力:練習表達需求

  • 在家庭生活中,偶爾我們會期待家人能自動理解我們的需求,但實際上,家人可能並不清楚我們的狀態。因此,學會清晰表達需求非常重要。例如:
    • 不建議說:"你都不幫忙!"(這會引起防衛反應)
    • 可以說:"我今天真的很累了,能不能請你幫忙洗奶瓶?"(具體指出需求,便於家人理解)

4.建立支持系統:尋求幫助並不代表無能,更是負責任的態度

    • 參加媽媽社群或支持團體(如線上社群或媽媽讀書會),與有經驗的朋友或親友交流,能夠獲得情感支持與經驗分享。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,也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情緒與壓力。

如果你是伴侶:陪伴比建議更重要

有些伴侶會說:"我很想幫忙,但不知道該怎麼做。"其實,太太需要的並不是你成為育兒專家,而是能夠陪伴她一起面對這一切。

  • 傾聽而不是急著給建議,問問她:"你今天怎麼樣?有沒有哪裡不舒服?"比說"你應該多休息"更有用。
  • 真正分擔育兒工作,並非等到媽媽崩潰時才"出手",而是平日就能夠分擔責任,共同照顧孩子。
  • 給她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,讓她可以喘口氣,而不是全天候地圍繞著寶寶。

如果你是家人:理解與尊重是最好的支持

有些長輩可能會覺得:"以前我們帶孩子哪有這麼難?"但其實,育兒方式隨著時代變遷有所不同。對於媽媽來說,少一點比較、多一點理解,會是最好的支持。

  • 少一些指導,多一些陪伴,如煮一頓飯、幫忙照顧孩子,這些實際行動或許更勝過一堆育兒理論。
  • 常問:"你真的很辛苦了,需要我幫忙什麼嗎?"這樣能讓媽媽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。

給所有產後的媽媽:妳真的很棒

無論你的狀態如何,你已經在努力做一位好媽媽。好的媽媽並不意味著永遠堅強,而是懂得如何照顧自己。如果你覺得很難,記住: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,也不是你的錯。願意尋求幫助,願意讓自己休息,這些都不會讓你變成"不夠好的媽媽",反而會讓你成為更健康、更快樂的自己。